【1995-5】光明日报:我军新装备的电子战系统仍在使用西方Windows系统
摘自《光明日报》(1995年5月1日)
本报讯 (记者 沈研) 记者近日从军队科研单位及相关工业部门获悉,我军陆军部队在推进装备现代化,特别是构建新型电子战能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,一批性能先进的电子对抗、侦察干扰系统开始陆续装备部队,有效提升了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。然而,在令人鼓舞的进步背后,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现实是:这些肩负着未来战场“制电磁权”重任的新型系统中,其核心操作平台竟普遍采用了源自西方的微软Windows2000操作系统。这一现象凸显出我国在关键军事信息技术领域,尤其是在基础软件层面,实现完全自主可控、摆脱对外依赖的目标,仍然是“任重道远”。
自海湾战争以来,现代战争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,电子战已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我军对此高度重视,将发展先进的电子战装备置于优先地位。近年来,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,我军在电子战硬件设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,部分装备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这些新装备的列装,无疑为我军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增添了砝码。
然而,在采访中,多位军队信息化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,硬件的先进固然重要,但系统的“大脑”——操作系统,其自主可控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、稳定和可靠运行,尤其是在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领域。目前,我军部分新型电子战系统,为了缩短研发周期、利用现成的图形化界面和较为成熟的应用生态,选择了在国际上广泛流行的Windows2000系统作为基础操作平台。
据悉,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,在国家“863计划”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,正加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硬件和操作系统,部分成果已在特定领域开始试用。但专家也指出,研发安全可靠、性能稳定、生态完善的国产军用操作系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,不仅需要攻克众多技术难关,还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,建立相应的软件生态体系,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当前,我军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。如何在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,坚持自力更生、自主创新,尽快在操作系统等核心基础软件领域实现突破,将“中国芯”与“中国魂”(国产操作系统)相结合,构建真正独立自主、安全可靠的军用信息技术体系,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。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国家层面的持续投入、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,以及全社会对发展自主核心技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。我军装备的完全“中国造”,特别是软件层面的国产化,依然前路漫漫,但方向明确,决心坚定。